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外网评: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

2022年03月30日 17:38   来源:海外网   

  抹黑中国的舆论战蹭上俄乌冲突的热度,又玩出了新花样。近日兴起的一场所谓“大翻译运动”,让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如获至宝”。一些反华势力正愁找不到在俄乌冲突里“碰瓷”中国的借口,“大翻译运动”就非常“贴心”地“递上了刀子”。

  所谓“大翻译运动”,指的是通过片面截取翻译中文社交媒体上一些过激言论,向外国受众传递带有明显反华倾向的诱导性和标签化信息。有“大翻译运动”的参与者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国家的人明白,中国人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他们的目的和期盼就是“希望全世界具华人血统的人们能够脱离这些负面的情绪,真正和文明社会融为一体,为自己的愚昧而感到羞耻”。

  如此恬不知耻,活脱脱一副“西方耗材”的可悲嘴脸。

  试问,以偏概全、故意刺激偏见群体,是“文明社会”的做法吗?“大翻译运动”将一些网民的过激言论上升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劣性”,玩的就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把戏。说白了,就是抱着“丑化中国人”的预设目的,去寻找剪裁“黑料”。实事求是地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正是网络世界的特点,这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如此。就拿“大翻译运动”热炒的“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来说,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此类言论在中国舆论场是主流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网友早就旗帜鲜明表达了对相关恶俗言论的反对。但是,“大翻译运动”的操盘手们听不见理性平和的声音,散落在角落缝隙里的恶臭“黑料”才是他们的“养分”。况且,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中国社交媒体上,涉“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的账号该禁言的禁言,该封号的封号,与“大翻译运动”参与者口中的“文明社会”相比,在倡导网络向上向善、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方面,中国所作的努力要多得多,一些过激、粗俗言论在中国舆论场上的生存空间要小得多。揭露“大翻译运动”绝不是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烂”, 而是说要辨明、警惕将矛头对准中国的“歪心思”。

  再试问,以向反华势力献媚表忠为荣,以拉踩同胞为傲,应当感到羞耻的究竟是谁?俄乌冲突被称为社交媒体时代第一场被“全网直播”的大规模冲突,这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争夺人心的舆论战。美国不仅拉拢西方盟友对俄罗斯火力全开,更满脑子算计着不能让中国“置身祸外”,企图将祸水东引“连坐中国”。近段时间以来,美国接二连三通过美媒释放虚假信息,要么造谣“俄中事先通气”、要么瞎编“中国计划对俄军援”,摆明了要拉中国“下水”、让中国“背锅”。这时候,以自爆中国人“残忍、嗜血”而搏出位的“大翻译运动”可不就成了反华势力眼里的趁手工具?于是乎,“大翻译运动”成了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眼里的“香饽饽”,相关报道连篇累牍,相关人员被捧成了“新闻人物”,很是“风光”了一回。殊不知,他们或许上一秒还在为得到“主子”赏识而沾沾自喜,下一秒就要首当其冲承担反华情绪上升的恶果。他们今天在键盘上敲下的抹黑中国人、污名化中国的每一个字,来日都会成为种族主义仇恨犯罪的“回旋镖”。

  对“大翻译运动”背后的“西方耗材”们来说,一个难以自洽的悖论只会让他们的痛苦与日俱增:他们心心念念盼着中国不好,但无论他们如何“自恨”、如何迫切想向西方反华势力献上膝盖,他们能得到“赏识”的唯一原因却恰恰是中国的不断强大。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各国积极在微博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发声以争取中国舆论的支持,就是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一个鲜明注脚。正因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客观上“大翻译运动”才有了“市场”。而更要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形象,是任何“灰黑滤镜”都无法扭曲的,更是“大翻译运动”这种小偷小摸式的无耻行径无法从根本上所撼动的。早日认清这个大势、调整好心态,最终才能摆脱沦为“西方耗材”的可悲下场。(海外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苗苏)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海外网评: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

2022-03-30 17:38 来源:海外网

  抹黑中国的舆论战蹭上俄乌冲突的热度,又玩出了新花样。近日兴起的一场所谓“大翻译运动”,让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如获至宝”。一些反华势力正愁找不到在俄乌冲突里“碰瓷”中国的借口,“大翻译运动”就非常“贴心”地“递上了刀子”。

  所谓“大翻译运动”,指的是通过片面截取翻译中文社交媒体上一些过激言论,向外国受众传递带有明显反华倾向的诱导性和标签化信息。有“大翻译运动”的参与者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国家的人明白,中国人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他们的目的和期盼就是“希望全世界具华人血统的人们能够脱离这些负面的情绪,真正和文明社会融为一体,为自己的愚昧而感到羞耻”。

  如此恬不知耻,活脱脱一副“西方耗材”的可悲嘴脸。

  试问,以偏概全、故意刺激偏见群体,是“文明社会”的做法吗?“大翻译运动”将一些网民的过激言论上升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劣性”,玩的就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把戏。说白了,就是抱着“丑化中国人”的预设目的,去寻找剪裁“黑料”。实事求是地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正是网络世界的特点,这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如此。就拿“大翻译运动”热炒的“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来说,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吗?此类言论在中国舆论场是主流吗?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网友早就旗帜鲜明表达了对相关恶俗言论的反对。但是,“大翻译运动”的操盘手们听不见理性平和的声音,散落在角落缝隙里的恶臭“黑料”才是他们的“养分”。况且,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中国社交媒体上,涉“乌克兰美女恶俗言论”的账号该禁言的禁言,该封号的封号,与“大翻译运动”参与者口中的“文明社会”相比,在倡导网络向上向善、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方面,中国所作的努力要多得多,一些过激、粗俗言论在中国舆论场上的生存空间要小得多。揭露“大翻译运动”绝不是要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烂”, 而是说要辨明、警惕将矛头对准中国的“歪心思”。

  再试问,以向反华势力献媚表忠为荣,以拉踩同胞为傲,应当感到羞耻的究竟是谁?俄乌冲突被称为社交媒体时代第一场被“全网直播”的大规模冲突,这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争夺人心的舆论战。美国不仅拉拢西方盟友对俄罗斯火力全开,更满脑子算计着不能让中国“置身祸外”,企图将祸水东引“连坐中国”。近段时间以来,美国接二连三通过美媒释放虚假信息,要么造谣“俄中事先通气”、要么瞎编“中国计划对俄军援”,摆明了要拉中国“下水”、让中国“背锅”。这时候,以自爆中国人“残忍、嗜血”而搏出位的“大翻译运动”可不就成了反华势力眼里的趁手工具?于是乎,“大翻译运动”成了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外媒眼里的“香饽饽”,相关报道连篇累牍,相关人员被捧成了“新闻人物”,很是“风光”了一回。殊不知,他们或许上一秒还在为得到“主子”赏识而沾沾自喜,下一秒就要首当其冲承担反华情绪上升的恶果。他们今天在键盘上敲下的抹黑中国人、污名化中国的每一个字,来日都会成为种族主义仇恨犯罪的“回旋镖”。

  对“大翻译运动”背后的“西方耗材”们来说,一个难以自洽的悖论只会让他们的痛苦与日俱增:他们心心念念盼着中国不好,但无论他们如何“自恨”、如何迫切想向西方反华势力献上膝盖,他们能得到“赏识”的唯一原因却恰恰是中国的不断强大。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各国积极在微博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发声以争取中国舆论的支持,就是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一个鲜明注脚。正因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客观上“大翻译运动”才有了“市场”。而更要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形象,是任何“灰黑滤镜”都无法扭曲的,更是“大翻译运动”这种小偷小摸式的无耻行径无法从根本上所撼动的。早日认清这个大势、调整好心态,最终才能摆脱沦为“西方耗材”的可悲下场。(海外网评论员)


(责任编辑:苗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