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东西问 | 短评:“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2021年09月11日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短评:“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2001年9月11日,高耸入云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在滚滚浓烟裹挟下接连倒塌,恐惧与混乱如巨大的尘浪,席卷全美,也震惊全球。

  

  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

  

  2001年9月11日,遭撞击的世贸中心南塔倒塌

  这一幕似乎早已被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所预言。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首次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其随后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各种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形态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尤其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

  “文明冲突论”一度引发国际学术界争论热潮。一部分人更是将“9·11”事件作为此论的有力证据,惊呼文明冲突的时代已然到来,甚至美国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采纳这一视角。

  无疑,“9·11”事件改写了美国历史,对其根源的探究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在2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美军匆匆了结20年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下,当人们再次审视那段历史时,以“文明的冲突”作为“9·11”事件的注解是否足够准确?

  有观察人士指出,“文明冲突论”的解释过于概念化,在重视事件发生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因素时,却忽视了国际政治的物质动因。在“文明冲突”的宏大叙事下,是持续数百年的西方国家的扩张政策和本国利益的追求。有学者认为,“文明冲突论”掩饰的实则是霸权主义。

  不可否认,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存在着宗教内核差异下的“冲突”,但同样需要看到,美国的单极霸权意图和强权政治、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权力失衡、恐怖主义的政治根源、美国中东政策的错误、国际政治经济不合理秩序的存在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叠加作用令悲剧发生。

  回顾“9·11”事件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不难发现,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霸权主义色彩愈发浓厚。从1991年老布什政府“中东新秩序”的构想,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西促和谈、东遏两伊”,再到小布什政府时期推出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美国始终强调维护其霸权和利益,打压不服从美国的国家和势力,要求中东国家接受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和体制。

  美国还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宣称要以“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改造,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但结果却是不见“民主样板”,只留下无尽的战乱、无限的贫穷与无数的难民。以上种种,何以看到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尊重与理解?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事实亦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告诉人们,跨越所谓“文明的冲突”陷阱的重点在于,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与文明多元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完)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东西问 | 短评:“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2021-09-11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短评:“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9·11”事件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吗?

  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2001年9月11日,高耸入云的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在滚滚浓烟裹挟下接连倒塌,恐惧与混乱如巨大的尘浪,席卷全美,也震惊全球。

  

  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

  

  2001年9月11日,遭撞击的世贸中心南塔倒塌

  这一幕似乎早已被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所预言。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杂志首次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其随后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各种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形态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尤其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

  “文明冲突论”一度引发国际学术界争论热潮。一部分人更是将“9·11”事件作为此论的有力证据,惊呼文明冲突的时代已然到来,甚至美国主流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采纳这一视角。

  无疑,“9·11”事件改写了美国历史,对其根源的探究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在20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美军匆匆了结20年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下,当人们再次审视那段历史时,以“文明的冲突”作为“9·11”事件的注解是否足够准确?

  有观察人士指出,“文明冲突论”的解释过于概念化,在重视事件发生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因素时,却忽视了国际政治的物质动因。在“文明冲突”的宏大叙事下,是持续数百年的西方国家的扩张政策和本国利益的追求。有学者认为,“文明冲突论”掩饰的实则是霸权主义。

  不可否认,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存在着宗教内核差异下的“冲突”,但同样需要看到,美国的单极霸权意图和强权政治、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权力失衡、恐怖主义的政治根源、美国中东政策的错误、国际政治经济不合理秩序的存在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叠加作用令悲剧发生。

  回顾“9·11”事件前后的美国中东政策不难发现,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的霸权主义色彩愈发浓厚。从1991年老布什政府“中东新秩序”的构想,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西促和谈、东遏两伊”,再到小布什政府时期推出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美国始终强调维护其霸权和利益,打压不服从美国的国家和势力,要求中东国家接受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和体制。

  美国还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宣称要以“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对其进行改造,根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但结果却是不见“民主样板”,只留下无尽的战乱、无限的贫穷与无数的难民。以上种种,何以看到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尊重与理解?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事实亦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告诉人们,跨越所谓“文明的冲突”陷阱的重点在于,相互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与文明多元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完)


(责任编辑:苗苏)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