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 朱晓航)据外交部网站消息,2020年3月20日,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在巴基斯坦《商业纪事报》发表题为《COVID-19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的署名文章,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抗击疫情的总体情况、疫情发展趋势、相关经济指标变动情况以及未来中国经济走向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自疫情在中国爆发以来,人们对处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经济表现出担忧,认为疫情一旦失控,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骤然失速的风险。然而,在中国政府、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多地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连续数日为零,目前防疫工作重点已转向防境外输入病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16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1-2月份,疫情对中国经济各项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下滑,市场消费和投资减少,采购经理指数(PMI)有所下降。但整体来看,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有序运行,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正加紧展开。中国经济独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包括充分的韧性、较为充足的政策应对空间以及深化改革的空间。
充分的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回顾过去数十年发展,中国曾受到“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困扰,而近几年来,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中国拥有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能够为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提供巨大动力。
政策空间相对充足体现在中国坚持实施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回旋余地。疫情爆发之后,中国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都正常运转,显示出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外部冲击的底气和实力。
不仅如此,即便在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从未停滞。3月1日,历时五年修订的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注册制全面推行、依法治市、违法成本大幅提高、着重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市场各方热切呼吁的改革方向成为事实。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小微企业,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民生、稳小微的措施,体现了过去一个时期政府支持实体经济,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基调。
在强有力的应对下,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中国将继续修炼内功,深化改革开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