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垄断设施、监视全球,网络公共空间竟成美国私有领地

2019年06月12日 09: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史往生

  近期,美国在全球污蔑中国通信设备存在安全风险,其理由是华为、海康威视、大疆等中国企业可能在设备中植入后门,帮助中国政府监视全球,但美国从来没有拿出实质性的证据。美国之所以如此担忧,借用中国的古话就是“以己度人”。因为恰恰是美国自己,一直以来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优势,监视全球通信,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其他国家破坏其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像他一样实施全球监听,就不足为奇了。

  用西方媒体的话说,“美国监听着全球90%的通信”,这一点,在斯诺登披露的“棱镜”计划文件里已有印证。据报道,美国情报部门在21世纪刚刚开始的那几年,就研发出了针对各个通信公司产品的监听技术。

  《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美国供应商出口给国际客户的路由器、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中,秘密植入“后门监控工具”,并重新包装、密封、运输、交付给海外用户。2013年路透社还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曾与加密技术公司RSA达成了1000万美元的协议,要求在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加密技术中放置后门。作为信息安全行业的基础性企业,RSA此次曝出的丑闻影响非常巨大,令全世界震惊。格林沃尔德讽刺道,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游说西方机构,诬称购买来自华为等中国厂商的网络设备存在被安装后门的风险,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却给国际客户的设备中植入后门。

  “棱镜”计划被曝光之后,美国的全球监视并没有放松。201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只结束针对美国国内的监控项目。2018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批准将颇具争议的《涉外情报监视法》702条款延长6年。美国情报机构将能继续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监控美国境外目标的电邮和短信等通信。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了《澄清境外数据的合法使用法案》,使执法机构更容易要求访问企业掌握的数据,而不管数据存储在哪个国家。

  对美国鼓吹中国通信设备安全风险的原因,美国媒体《商业内幕》报道中有一针见血的分析——该媒体引述安全专家的观点认为,(以莫须有的名义中伤中国厂商)美国只是担心失去对电信基础设施的控制权。

  可惜的是,对美国的“数字霸权”行径,其他国家并不买账。5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在建设5G方面重视国家安全,但不会封锁特定供应商;与此同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重申,只要符合既定安全标准的企业,就可以参与到德国的5G建设当中。多个盟友不会封锁华为的表态,无疑给在游说华为设备安全风险的美国以沉重一击。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