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通社社长赛义德·齐亚·哈什米接受本报专访:伊朗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

2019年03月11日 08:18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伊朗特派记者 卢长银】在伊朗,《环球时报》记者的一个强烈感受是,这个国家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与西方媒体笔下特别保守的伊朗不同,记者感受到的是一个颇为开放的伊斯兰国家。无论是透过人们的举止打扮,还是和当地人谈话、聊天,都让人觉得伊朗其实是一个世俗、开放的社会。外界对伊朗有哪些误解?这些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伊朗如何看待美国新的严厉制裁?围绕这些问题,《环球时报》与伊朗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社长赛义德·齐亚·哈什米(右),面对面进行了交流。

  “最严厉的制裁是对媒体的制裁” 

  他们不允许伊朗展示自己的文明,展示这个国家的美丽 

  环球时报:这是我们第一次到伊朗,感觉伊朗比我们想象的要发展得好。 

  哈什米:您昨晚搭乘飞机降落时应该看到,德黑兰是一座很明亮的城市。你去别的城市也会发现,伊朗过去几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伊朗有2000多所大学,媒体非常多样和活跃。伊通社作为伊朗最悠久的通讯社有80年历史,在伊通社之外还有30多家主要媒体活跃于各个领域。伊朗在手工业方面跟中国一样,是个非常重要的基地,尤其是伊朗地毯举世闻名。伊朗在很多科技领域世界领先,比如石油、石化、生物科技等。伊朗虽然只有8000万人口,但在原创知识生产方面位列世界前15。

  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呢?是在面对美国最严厉制裁的情况下。而对伊朗最严厉的制裁是对媒体的制裁,西方国家不允许伊朗展示自己国家的文明,展示自己的发展成果,展示这个国家的美丽。

  环球时报:您提到美国制裁伊朗媒体,主要是指什么? 

  哈什米:西方国家媒体报道伊朗时不能进行真实报道,而是常常歪曲报道。我想您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感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非常偏颇和负面,对伊朗的报道有过之而无不及。媒体制裁也包括对伊朗记者活动的限制,比如前段时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中东问题(部长级)会议,会上有许多涉及伊朗的内容,但它们不允许我们伊通社记者进行采访报道。

  环球时报:美国最近加强了对伊朗的制裁,对伊朗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实际和具体影响? 

  哈什米:美国加强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主要是阻止别国购买伊朗的原油,另外是对银行系统制裁,使伊朗的银行不能与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交易。即使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伊朗向中国卖石油后,中国也很难把资金转入伊朗的银行。运输尤其是海运方面深受影响,伊朗很多海运业务被迫停止。美国制裁对伊朗的通货膨胀也造成一定影响。

  环球时报:伊朗石油出口下降严重吗? 

  哈什米:我们主要出口到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这些亚洲国家。美国的制裁是通过给这些国家施加压力,让它们无法购买伊朗石油。所以问题不在伊朗,伊朗的石油生产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客户没法接收我们的原油。另一方面,美国也在鼓励一些伊朗的邻国,比如沙特,让它们增产来取代伊朗原油出口的位置。由于没法接收伊朗原油,我们一些客户国的炼油厂遇到了问题。

  环球时报:伊朗有什么应对办法吗? 

  哈什米:伊斯兰革命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遭受美国制裁,积累了应对制裁的丰富经验。我们努力发展国内生产,发展国内制造业。根据我们的经验,制裁也许会导致我们外汇减少,无法购买外部产品,在短期内造成一些问题,但我们鼓励国内生产,鼓励国内民族企业发展,来取代外国的产品。如果说制裁短时期内给伊朗政府和民众带来一些问题,但最终会刺激我们民族企业的发展。

  制裁导致我们的进口从西方东移,慢慢转移到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比如伊朗的石油产业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主要控制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革命之后基本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外加一些与外国比如中国、印度等国的合作。伊朗石油部长近期访问了中国,希望寻求与中国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巴列维王朝时更世俗发达?偏见 

  革命后的伊朗获得文化独立,不再依靠别人 

  环球时报:外界有这样一种看法,一些人认为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更开放、世俗,也很发达,甚至比韩国还发达,但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逐渐变得封闭、相对落后。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哈什米:给你一些数据,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只有3家媒体,现在超过200家。当时主要的媒体是伊通社,在国王控制之下,而现在的主要媒体有30多家,大多数是私营的。伊朗媒体的出版量跟革命之前相比增长了40倍。伊朗的电影业每年能出产100部以上的电影和数千部短片,有的甚至能拿到奥斯卡奖。伊朗几乎所有城市都有信誉度很高的大学,而革命之前只有几个大城市有大学。革命之前,不论是电影、出版书籍,还是文艺作品,我们都是从西方获得经验,我们看西方的电影和书籍,对西方有文化上的依赖,现在伊朗的民族电影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多成果,与此同时我们的电视台也会选择性地播放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电影。你提到的正是西方媒体对伊朗的一种偏见,伊朗革命之后获得的是文化上的独立,而不是依靠别人。

  伊朗多数人是穆斯林,所以在文化产品上我们更关注其中有家庭价值和宗教价值的东西。现在伊朗能播放中国、韩国甚至美国的电影,但如果电影里出现了违反伊朗文化价值和伊斯兰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肯定不会欢迎。伊朗出品了很多连续剧,在许多伊斯兰国家甚至受到比在伊朗本国更大的欢迎。

  环球时报:可能也是受西方媒体影响,外界有这样一种印象,认为什叶派比逊尼派更激进,对教义的遵守更严格,认为他们更倾向于极端的政治策划。我想听听您的解读? 

  哈什米:我们已经谈过美国对伊朗媒体的制裁,西方媒体出现这种东西一点也不奇怪。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出现的最残暴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分支是“伊斯兰国”(IS),而IS跟伊朗没有任何关系。IS出现之前,另一个激进组织是“基地”组织,它跟伊朗也没有关系。

  伊朗唯一产生过的恐怖组织是“人民圣战者”。该组织最早是在伊朗进行恐怖活动,暗杀宗教人士。这些人在两伊战争时转移到伊拉克,后来两伊关系转好,他们去了欧洲,现在受到美国支持。

  环球时报:哈马斯是否受到伊朗支持? 

  哈什米:哈马斯不是什叶派,但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驱逐占领者,伊朗认为以色列所有地方都是从巴勒斯坦人民那里占领的,所以伊朗支持哈马斯。

  真主党是什叶派组织,但在黎巴嫩,很多逊尼派和基督徒也支持它。在最近的大选中,真主党获得大多数选票。真主党是在抵抗以色列侵略黎巴嫩中产生的,但该组织反对任何恐怖主义。

  环球时报:在妇女权益方面,伊朗和主要逊尼派国家有什么不同? 

  哈什米:你今天在伊通社能够看到,女性面孔非常多。在革命之前,女性很少上大学,现在大学里一半学生是女性。女性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以及各种生产活动中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在国家议会和地方议会选举中,妇女可以参选,议会中有很多女性。在政府中你可以看到女性部长、外交官、律师等,女性在伊朗政府部门的就业率越来越高。所以这也是西方媒体对伊朗的一种偏见,认为伊斯兰政权不利于维护妇女权利。

  “伊朗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 

  社会文化不接受一夫多妻,女性驾车一直没禁令 

  环球时报:伊朗女性蒙面的比例高吗?和海湾其他国家相比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哈什米:伊朗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戴头巾,而伊朗的头巾跟别国的头巾不一样。在伊朗,大多数女性是把头发遮起来,但不会遮住脸部。举另外一个例子,沙特近年刚允许女性驾驶汽车,而伊朗一直允许女性驾车。

  环球时报:我注意到伊朗大部分男士都是穿西服。 

  哈什米:伊朗正式的服装就是西装。跟中国一样,伊朗有很多民族服装,但都只在特殊的节日才穿。

  环球时报:在伊朗,其他宗教被允许吗?有教堂或者佛教寺庙吗? 

  哈什米:伊朗没有佛教徒,但如果有佛教徒的话建佛教寺庙应该没有问题。离我们这里不远有一个地方叫宗教十字路口,路口每一个角上都有不同的宗教建筑,一个角是清真寺,一个角是教堂,一个角是犹太教堂,一个角是拜火教的庙。德黑兰有犹太人开的商店,也有亚美尼亚人的基督教堂。

  环球时报:美国对跟伊朗做生意的企业和国家进行制裁,使得很多企业很害怕。现在外国企业撤离伊朗的情况怎样,严重吗? 

  哈什米:说实话,面对美国制裁,肯定是有一些公司离开了伊朗。我们对这些公司很不满,也很不开心。我们希望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国家,能够采取独立的政策,让企业留在伊朗,而不去理会美国的制裁。

  环球时报:但一些企业确实面临很大压力,比如中国的华为因被指控与伊朗做生意,美国现在给它造成很大麻烦,中国的中兴公司也遇到过很大麻烦。

  哈什米:我的观点是,各个国家彼此做生意,突然一个跟你们没关系的美国人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能接受吗?伊朗希望在一个新的世界,所有国家能够采取独立的政策,站在美国面前,对抗美国的单边主义。

   环球时报:问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伊斯兰教允许男人娶四位太太,在伊朗是什么情况? 

  哈什米:伊斯兰教确实允许娶四位老婆,伊朗法律也允许娶四个老婆,但文化上已经不流行,老百姓已经不接受娶一个以上的老婆。在古代,由于经常打仗,男人死了,女人成了寡妇,为保持女人的贞洁,保护女人的安全,所以鼓励一夫多妻。现在社会文化对此已经不接受,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反感一夫多妻,所以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