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获赠郑和像
从雅加达飞至巨港机场后,我们直奔穆西河畔,在这一汪河港寻觅千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遗存。
一座名为安佩拉的红色钢结构双塔大桥横跨近百米宽的穆西河,桥上车辆如流。不远处的码头岸上熙熙攘攘,满是卖水果、小吃、服装、玩具的摊贩。河岸边停靠着一排排船只,河面上货船、渔船缓缓而过,机动舢舨、摩托艇飞溅浪花疾驰水面。
巨港的读音为“巴邻巴”,是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的港口和贸易中心,为印尼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我们乘上舢舨劈波斩浪,卷起的水花不禁让人涌起思绪……
巨港古代时叫旧港,在郑和下西洋的史料中多次出现。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渊源,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1000多年前,南苏门答腊出现了斯里佛室古帝国,覆盖整个马六甲海峡,而旧港就是其政治与文化中心。
中国明代时,海盗头目陈祖义曾在旧港为非作歹,其海盗船队常出没在这一带海面,成为阻止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一个“拦路虎”。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派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使命就是捉拿陈祖义。消除匪患后,“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得以安业”。
从南洋到印度洋航线开通后,郑和曾在旧港、满刺加设立中转站,“则立排栅为墙垣,设四门更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重城,盖造库藏仓厫。”中转站的建立,使大明与各国贸易大为便捷,提高了大明的信誉度,也促进了旧港的繁荣。
旧港设立了国际贸易市场,来自阿拉伯、东非、欧洲和南洋的商人在此交流易货。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途经南洋时,也曾在此进行贸易。流淌的穆西河上曾飘扬过大明的船帆,中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受到人们的追捧与赞叹。
参观完岛上的福正庙时已至傍晚,夕阳西沉,晚霞的余辉映在江面,右岸的巨轮塔吊倒映水中。左岸水边一幢幢高脚木屋下,大人光着膀子在河边冲浴,孩子们在嬉水,一些渔民用网在河边捕鱼。穆西河畔的黄昏,真是别样的风景!
当我们驱车来到郑和清真寺时,夜幕已经降临。只见灯光照着一座牌坊式的门楼,屋顶镶着琉璃瓦,几根红色圆柱特别醒目,门楼上方刻着汉语和印尼语的“郑和清真寺”。
清真寺正面是一幢二层建筑,地面铺着绿色地毯,几个信徒在虔诚地颂经祈祷。左侧是一座宝塔,塔内亮着灯光。后面有一八角亭,亭子里摆放着一个大鼓。
清真寺内一位穆斯林向我们介绍:“郑和来过巨港,这里人人都知晓,人们都敬仰他。郑和清真寺由地区港头捐资,于2005年建成。”他指着塔说,“此塔5层,17米高,旁边的屋子是练经堂。”
得知我们专程从中国前来探访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他便将我们带到一个藏经室,将墙壁上一张郑和像请下来与我合影,其诚挚友好令人感动。
当天夜里,我正熟睡时,被一阵当当的锣声惊醒。一看表,午夜12时。到了凌晨1时、2时、3时,又连连听到锣声。次日早晨方得知,锣声是打更,印尼许多地方都会有。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当年此地在郑和建立中转站时,想必也是锣声阵阵吧?或许,正是郑和下西洋,打更风俗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当地,穿越时光,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