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涉巴以表态惹美大使“风凉话” 扯上“蔚蓝海岸”

2025-06-03 07: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针对法国表态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及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国际会议的举措,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赫卡比6月1日大肆抨击,说若法方执意如此,不如“从法国里维耶拉圈出一块地来创建一个巴勒斯坦国”。

“里维耶拉”包含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区域,是欧洲著名旅游胜地。法国里维耶拉也被称为“法国蔚蓝海岸”,知名城市包括尼斯和戛纳。

赫卡比在美国福克斯新闻台1日播出的专访中说,眼下在联合国举办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极为不妥”,因为“以色列还处在战争当中”。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4月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法方6月将与沙特阿拉伯一道在位于美国纽约市的联合国总部主办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国际会议,其间法国可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马克龙说,在适当时机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正当的”。他同时呼吁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同样承认以色列。

赫卡比说:“如果法国真的执意想看到一个巴勒斯坦国,我给他们提个建议——可以从法国里维耶拉圈出一块地来创建巴勒斯坦国。大家欢迎他们这么做,但不欢迎他们对一个主权国家施加这种压力。”

马克龙5月30日访问新加坡时表示,巴勒斯坦建国“不仅是道德义务,也是政治要求”。他还说,如果以色列短期内不能放松对加沙地带的封锁,欧洲应集体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立场,包括停止相关合作和施加制裁。

巴勒斯坦外交事务国务部长法尔辛·阿加贝基安·沙欣表示,如果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朝“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正确方向迈出一步”。

以色列方面则抨击马克龙言论,指责法国总统“对犹太国家发起十字军东征式讨伐”。

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已承认巴勒斯坦国。在欧洲国家中,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三国政府去年5月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斯洛文尼亚去年6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成员中的大国,法国如加入这一行列,将颇具象征意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从根本上实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平共存,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王宏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常艳)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顶部旗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国际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国涉巴以表态惹美大使“风凉话” 扯上“蔚蓝海岸”

2025年06月03日 07: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针对法国表态将承认巴勒斯坦国及推动落实“两国方案”国际会议的举措,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赫卡比6月1日大肆抨击,说若法方执意如此,不如“从法国里维耶拉圈出一块地来创建一个巴勒斯坦国”。

“里维耶拉”包含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区域,是欧洲著名旅游胜地。法国里维耶拉也被称为“法国蔚蓝海岸”,知名城市包括尼斯和戛纳。

赫卡比在美国福克斯新闻台1日播出的专访中说,眼下在联合国举办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极为不妥”,因为“以色列还处在战争当中”。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4月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法方6月将与沙特阿拉伯一道在位于美国纽约市的联合国总部主办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国际会议,其间法国可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马克龙说,在适当时机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正当的”。他同时呼吁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同样承认以色列。

赫卡比说:“如果法国真的执意想看到一个巴勒斯坦国,我给他们提个建议——可以从法国里维耶拉圈出一块地来创建巴勒斯坦国。大家欢迎他们这么做,但不欢迎他们对一个主权国家施加这种压力。”

马克龙5月30日访问新加坡时表示,巴勒斯坦建国“不仅是道德义务,也是政治要求”。他还说,如果以色列短期内不能放松对加沙地带的封锁,欧洲应集体对以色列采取更强硬立场,包括停止相关合作和施加制裁。

巴勒斯坦外交事务国务部长法尔辛·阿加贝基安·沙欣表示,如果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是朝“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正确方向迈出一步”。

以色列方面则抨击马克龙言论,指责法国总统“对犹太国家发起十字军东征式讨伐”。

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已承认巴勒斯坦国。在欧洲国家中,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三国政府去年5月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斯洛文尼亚去年6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成员中的大国,法国如加入这一行列,将颇具象征意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从根本上实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平共存,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王宏彬)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