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识之士期待日中关系延续改善势头

2025-03-27 07: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东京3月26日电(记者陈泽安 李子越)近日,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日外长会见等接连在日本东京举行,一系列活动延续了近期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日本有识之士认为,日中关系的改善势头来之不易,应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两国应抓住当前双边关系回暖的契机,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这不仅符合两国利益,惠及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关系趋暖升温

  近期,中日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展开交流合作,两国关系呈现改善发展的积极势头。

  去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同意按照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去年年末以来,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九次会议等活动相继举办,两国高层交往与各领域对话交流畅通密切。

  经济方面,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日前在东京举行,对话就加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丰富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经济领域的内涵。日本经济界访华团2月到访中国,表示愿持续扩大在华投资,为两国互利合作贡献更多成果。

  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亮点纷呈。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中国对持日本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日方此后表示将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两国人员往来将更加便利。去年年底,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达成10项重要共识,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交流互访,促进教育、体育、文娱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日本前外务省官员孙崎享表示,近来,日中关系呈现改善势头,令人赞赏。

  维护政治基础

  日本有识之士指出,日中两国关系的改善来之不易,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十分重要。双方应当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增信释疑、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日中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规定了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其中就妥善处理历史、台湾问题立下了规矩。孙崎享认为,日本应遵守相关承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白鸟浩说,日本需要尊重中国立场,顾及中国关切,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将有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表示,日本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完整讲述战争的真相。

  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秩序面临变乱加剧的严峻挑战。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意义超越双边范畴,中日关系行稳致远不仅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也必将有利于地区和世界。

  白鸟浩说,两国关系的改善发展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注入正能量。田代秀敏也表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挑战,日中两国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能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拓展合作空间

  日本各界人士认为,随着日中两国在多领域交流合作的升温,双方应延续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助力两国发展繁荣。

  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认为,日中保持睦邻友好、实现共同发展,将助推日本的繁荣与进步。

  白鸟浩说,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迅速提升,日本可以借鉴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本国数字化进程,日本可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与中国共享经验。田代秀敏指出,中国和日本可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人文交流是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日方人士认为,加强人员往来、促进民间交流,能为日中关系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持,也能有效拓展深化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说,一些日本民众还不太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我经常跟日本产业界人士说,百闻不如一见,希望他们能亲自去中国看看,感受真正的中国。”

  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浜田和幸表示,日本与中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关系密切,促进两国民间交往将进一步拓展两国在经济、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国际首页 > 全球时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有识之士期待日中关系延续改善势头

2025年03月27日 07:5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社东京3月26日电(记者陈泽安 李子越)近日,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日外长会见等接连在日本东京举行,一系列活动延续了近期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日本有识之士认为,日中关系的改善势头来之不易,应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两国应抓住当前双边关系回暖的契机,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这不仅符合两国利益,惠及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繁荣。

  关系趋暖升温

  近期,中日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展开交流合作,两国关系呈现改善发展的积极势头。

  去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同意按照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去年年末以来,中日高级别政治对话、第二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九次会议等活动相继举办,两国高层交往与各领域对话交流畅通密切。

  经济方面,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日前在东京举行,对话就加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服务贸易等领域合作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丰富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经济领域的内涵。日本经济界访华团2月到访中国,表示愿持续扩大在华投资,为两国互利合作贡献更多成果。

  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亮点纷呈。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中国对持日本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日方此后表示将进一步放宽签证政策,两国人员往来将更加便利。去年年底,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达成10项重要共识,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交流互访,促进教育、体育、文娱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日本前外务省官员孙崎享表示,近来,日中关系呈现改善势头,令人赞赏。

  维护政治基础

  日本有识之士指出,日中两国关系的改善来之不易,维护好两国关系政治基础十分重要。双方应当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增信释疑、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日中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规定了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其中就妥善处理历史、台湾问题立下了规矩。孙崎享认为,日本应遵守相关承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白鸟浩说,日本需要尊重中国立场,顾及中国关切,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将有助于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无限合同会社首席经济学家田代秀敏表示,日本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完整讲述战争的真相。

  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秩序面临变乱加剧的严峻挑战。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意义超越双边范畴,中日关系行稳致远不仅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也必将有利于地区和世界。

  白鸟浩说,两国关系的改善发展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注入正能量。田代秀敏也表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挑战,日中两国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能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拓展合作空间

  日本各界人士认为,随着日中两国在多领域交流合作的升温,双方应延续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助力两国发展繁荣。

  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认为,日中保持睦邻友好、实现共同发展,将助推日本的繁荣与进步。

  白鸟浩说,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迅速提升,日本可以借鉴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进一步推动本国数字化进程,日本可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与中国共享经验。田代秀敏指出,中国和日本可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人文交流是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日方人士认为,加强人员往来、促进民间交流,能为日中关系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持,也能有效拓展深化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松下控股集团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说,一些日本民众还不太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我经常跟日本产业界人士说,百闻不如一见,希望他们能亲自去中国看看,感受真正的中国。”

  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浜田和幸表示,日本与中国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关系密切,促进两国民间交往将进一步拓展两国在经济、教育、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责任编辑:朱晓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