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欧洲理事会当地时间18日宣布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以强化对科技、新能源等产业关键原材料供应的自主性,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此举对中国的针对性十分明显,反映出其工业政策在美国影响下已经被政治化。
据欧洲新闻台网站报道,上述法案为欧洲国家在国内开采矿产等关键原材料“开了绿灯”,并推进绿色技术发展。该法案共列出34种关键原材料,其中17种被认为是“战略性原材料”,包括稀土、锂、镍、钴和硅等。法案设定的目标称,在2030年前,欧盟每年原材料消耗量的10%应来自境内开采,40%在欧盟加工,25%来自回收再利用。而针对战略性原材料,法案要求来自单一第三国的供应量不能超过65%。
《关键原材料法案》于去年3月由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去年12月由欧洲议会通过。法国媒体认为,“如今该法案已闯过最后一关,以欧盟一般法案进度而言算是非常快速”。欧洲动态网称,《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减少欧盟对第三国的依赖,特别是中国,因为中国在许多相关原材料的供应链上都有话语权。目前中国供应欧盟98%用量的稀土、97%的锂、93%的镁,这些都是半导体、锂电池、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产业的关键原材料。
韦福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关键原材料法案》与欧盟此前提出的《净零工业法案》共同构成了欧盟在新能源和绿色工业领域的方案,核心都是增强本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独立性。“能够看出,相关法案有很强的针对性,目标就是中国”,韦福雷说,近期中国出口的“新三样”里,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都与这些法案内容相关。